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某些官员为何怕敢于曝光,原因到底是?

来源: 大同法制网 2019-10-14 09:11: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22.jpg

长期以来,忠于职守的记者被骂、被打、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等等的事件在全国屡见不鲜。媒体曾报道,一位省级部长面临官位不保的危机,部长本能地情绪化以至于失去理性。
至此,人们才明白,原来各种媒体都被地方上的一只黑手,直接或间接地操控着。至此,人们才明白,各地正义的记者被骂、被打、被非法拘禁的事件,经官方接手调查,到最后为什么就烂尾了呢?原来,有些地方,已经被某些领导经营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一到他们的“独立王国”,共和国宪法、法律都已经失灵,都被“特定的人”代替,都被“特殊的口令”代替,都被“特殊的权力”代替。
在这样的“独立王国”里,忠于职守的记者虽然严格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因为此《准则》里并无“不许采写党政机关负面新闻报道”的规定。但最后,正义的记者还是遭遇痛骂和侮辱。客观公正地采写新闻报道,是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坚守的职业操守。却遭遇了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痛骂,实在委屈。但也很幸运是,这位记者没有被官方以所谓的“嫖娼罪”抓捕,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生存在如履薄冰的“独立王国”,能有个人人身安全也就不错了。
那么,既然都已经是“独立王国”的领导了,还怕记者采写什么负面新闻报道呢?原因有三:
一是“为官不为”心虚。
只要忠于职守、依法行政、全心为民,某些领导还怕什么记者呢?并且,记者的新闻监督,还会促进地方政府弥补工作缺陷、改进工作作风呢?
对此,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要把新闻监督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一面镜子,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足,善于利用媒体的帮助来改进工作,真正做到从心坎上欢迎监督,从行动上支持监督,从效果上回应监督。”
然而,某些领导为官不为,致使公共安全案件频发,致使腐败案件居高不下,致使人民意见沸腾,等等。这些事件,如果被记者曝光,被媒体披露,被中央发现,一旦问责,他们就官位不保。
于是乎,这些为官不为的无耻官员,就开始因怕而恨起忠于职守的记者。于是乎,这些为官不为的无耻官员,就开始天天盘算,如何能把记者斩尽杀绝。
二是“为官乱为”心跳
常言说的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可是,某些官员,根本没有党性原则,根本没有人民意识,根本没有国家观念,把当官当作一种无偿地无度地侵占公共资源的资本。他们在执行中央政策上,阳奉阴违,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选人用人上,唯亲唯近,大搞买官卖官;在财务上,虚账假账,大搞多贪使劲贪;在民生工程上,弄虚作假,仍旧偷工减料敲骨吸髓,等等。
这些胡作非为,他们做贼心虚,单怕被记者曝光,被中央知晓。
三是“为官有罪”害怕
中央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式的反腐举措,着实让有些官员“茶不思、饭不香,吃不饱、睡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罪在身,负罪累累。中央反腐利剑虽然还没有刺进他们的心脏,但他们已经害怕了,连做梦都是法院受审的场景。
这些官员,虽然人在官场,心却早在如何组建攻守同盟对付中央巡视组上。他们已经根本没有什么心思去工作。他们一听有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他们最怕最恨那些专爱写曝光题材的记者,恨不得让这些记者断子绝孙。
反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战场在官场,敌人是贪官,武器是法纪,方式是隐蔽,力量是正义,后盾是人民。随着中央反腐利剑的逐步推进,随着反腐斗争的继续深入,官场怕记者、恨记者、骂记者、打记者等等的异常事件还会更加频出。(淮河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人被抓了就能解除合同,有没有道理?

人被抓了就能解除合同,有没有道理?

公司职工张某因参与寻衅滋事且情节恶劣,被公安机关予以刑事拘留。在这种情况下,公

这样的录音算证据吗?

这样的录音算证据吗?

公司拖欠了我3个月工资,经理虽然口头认账,但却拒绝出具欠薪条。为防止公司日后赖

这样做的视频算侵权!

这样做的视频算侵权!

短视频博主小张创作发布的短视频主要围绕商家要求广告宣传的商品。小张发现,小梁多

5万元,存在银行的钱没了?

5万元,存在银行的钱没了?

  父亲去世后,儿子想取出存折内的存款,却被银行告知其账户内的存款早已在其

两个核桃的商标侵犯!

两个核桃的商标侵犯!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句通俗易懂的广告语使得“六个核桃”系列产品广为人知

租房合同没说期限,怎么办?

租房合同没说期限,怎么办?

中介租房约定租期为2年。在租期即将届满之前,房东发微信问我是否续租,我只简单回

这样的下班算不算工伤?

这样的下班算不算工伤?

  谢女士:我出差归来,基于已经超过下班时间半个多小时,加之公司平时没有要求出差

借来的钱是赃款,借条有效吗?

借来的钱是赃款,借条有效吗?

因公司资金周转需要,陈女士先后数次找老乡蔡某借钱,一共借了30万元,她还写了张借

关于我们 文章投递 寻求报道
电话咨询: 1301539824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