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校园欺凌面前,无论是“魏莱们”为首的霸凌者还是屡遭欺凌的“陈念们”,之所以卷入校园欺凌,都有其背后深刻的因素。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何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校园环境又会对校园欺凌产生何种影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园欺凌”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用半年的时间对某省4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53份,并以此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从个人、家庭和学校3个角度走近校园欺凌,试图寻找影响中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因素。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群体共性特征 在生活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一样,个人特征类型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高大强壮,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众欢迎,有的不受同学喜欢;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团队通过经验总结与访谈,发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体共有的特征。 其中,欺凌者通常表现为:冲动且不易克制;心胸狭隘,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自私,对事对人斤斤计较,从不考虑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便心存不满;善妒,好胜心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 而拥有某些特征或习惯的学生确实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性格内向孤僻,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爱干净、不讲卫生、过于讲究或有洁癖等;具有少数特征的人群,如肥胖、女性化的男生,同性恋群体;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问题,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或方式;在某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如身材矮小、智力或身体缺陷;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忍让懦弱;爱出风头,喜欢吹嘘自己,虚荣心强;相貌不出众,在显眼地方有明显胎记或脸上痘痘痤疮较多。 隔代抚养的孩子更易卷入校园欺凌 除了个人特征,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本次调查的人口学信息,团队将所得样本家庭类型分为隔代抚养家庭与非隔代抚养家庭。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参与校园欺凌。 究其原因,团队分析,两代人教育观念不同:在非隔代抚养家庭中,父母一辈更加看重家庭教育,他们强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和规矩的树立;隔代抚养家庭结构关系更为复杂,父母教育缺位明显,且祖辈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大都很溺爱孩子,忽视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 团队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孩子能够从祖辈与父辈那里获得几乎相当的“情感温暖”,但在“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等规则规范方面,相较祖辈,父辈会更加具体和严格。父辈相对重视家庭权威的树立、规则习惯的养成以及交往群体的约束,而祖辈则是以“快乐”为导向,更多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 团队认为,这也是为何留守儿童欺凌状况尤为严峻的原因之一。 消极教养导致孩子卷入校园欺凌 团队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校园欺凌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惩罚严厉会导致中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 团队发现,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其父母的教养方式都更为严厉,且经常给予的惩罚超过了孩子的应受程度。团队分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在社交技能与人际冲突应对策略方面,给孩子的指导较少,加之这类孩子较少在父母面前进行自我坦露,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心理适应能力差,导致他们不能恰当地进入人际交往情境,可能在处理社会信息方面更加极端偏激,常常把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敌对的,并在生活中通过侵略性表现出来,从而更容易卷入欺凌行为。 作为孩子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可通过代际传递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对好恶的判断包括如何反抗欺凌、如何保护自己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家庭受生活压力以及父母自身文化素质所限,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教育孩子,造成了亲子情感“断崖式”的断裂。 除此之外,团队发现,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管教子女,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不恰当的介入甚至会导致欺凌事件的发酵。有的家长原本是想教育孩子反抗欺凌,却因为“往死里打”“做人就要狠”“忍一忍就过去了”等不当言辞误导了孩子,使孩子欺凌别人或者成为受欺凌对象。有的家长在得知孩子受欺凌后,甚至直接参与到孩子的欺凌事件中来。 被调研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置方案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内外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氛围及其育人效果,进而对学校的校园欺凌发生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关于校园欺凌相关规章制度的设置,对学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团队调研的十来所中学里,都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置办法。一位老师告诉团队:“学校、老师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不统一,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甄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类事件。” 所以,尽管多数教师对欺凌事件都有所了解,却不会直接参与其中。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大范围地对学生进行学校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欺凌者更加有恃无恐。 在访谈中,一位欺凌者告诉团队:“老师也没有做什么,就是教育批评我们,让我们在说明书上写明原因……反正我经常被叫去办公室也经常写检讨,都习惯了,也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他们又不会开除我,事情过去了又是一样。” 团队建议,对校园欺凌进行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制定全面的前期预防、中期干预与后期处置方案,对于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同区域内校际间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层出不穷。在访谈中,有同学透露:“我们学校管得太严了,这种事情我一般都不自己出面,都是联系我其他学校的朋友帮我解决,反正只要不在他们的地盘上(学校)就不容易被发现,再说他们学校的处分又不严格,我一般有事他们都会帮我。” 团队提醒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注重自身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还要加强区域内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争取实现协同管理。 教师介入不及时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 教师所掌握的干预欺凌的方法和能力,决定着能否对欺凌事件的及时介入干预,这是影响学校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及时介入”是校园欺凌处置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教师态度不明确、介入不及时,会使受害者产生无助与不安全感,使欺凌者存在侥幸心理,助长欺凌者的气焰。 不少老师反映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无奈,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并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校级政策与一线老师之间是有矛盾的:学校提出要挽救每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希望帮助到每一个孩子,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任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欺凌这类问题的解决也只能通过说教或谈心,但这些方式无法根治校园欺凌;另外,我们也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之前有学生的爸爸过来处理孩子被欺凌问题时,对我们说:‘你们快点赔钱,我可没时间来处理这事’。” “让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有的家长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就开始打骂孩子,家庭教育明显存在问题,但这个根源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 团队认为,学校的评价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实施情况良好、校园欺凌相关知识宣传工作稳步落实,学生自然卷入校园欺凌的几率就会减少。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相关理解与支持。 监控报警设备完善学校的学生更少参与校园欺凌 以监控、报警设备为主的学校硬件设施也是影响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一大原因。因为欺凌成本高且隐蔽性差,监控报警设备完善学校的学生更少参与校园欺凌。 访谈中,一位欺凌者告诉团队:“我们一般打架当然会选择人少的隐蔽的地方,比如说厕所,只需要两个人在门口放哨盯着不要有老师过来,就很安全……其他人就算看到一般也不会告状,他们也不敢。” 目前,在团队调研的十来所学校中,校园安防监控系统虽已基本覆盖校园,但主要以视频监控设备为主,只能用于影像的保存和事后备查。对于安防系统中所必须的报警设备,尚存在系统间相互独立、不能联动的弊端。 除此之外,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维护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网络欺凌事件。团队发现,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比,学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却远远滞后。究其原因,团队分析,一方面是困于资金的短缺和专业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校园欺凌可能已经从现实场景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以致学校未能及时通过日常的监控来收集信息和预测舆论的发展,从而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和网络欺凌的发生。 家校共育是改善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 虽说学校内是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但学校周围也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与发生在校内的欺凌事件不同,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由于参与人员更为复杂,往往欺凌程度会更加严重。 访谈中,有同学说到:“自己认识一帮人之后,就开始混得‘风生水起’了……现在结交的都是一起扛打,一起挨揍的兄弟,他们跟我们是同龄,但是不读书了,就在外面打工……” 团队建议,要加强对校园周边危险人员与场所的排查,建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于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校良好秩序尤为重要。这是急需学校管理者注意的地方。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团队建议,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校园欺凌问题,尤其要重视学校在改善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学校作为连接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既要注意自身校园规章制度的建设,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主流的学校评价机制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视,与家长的沟通也仅局限于学生成绩相关方面。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不应该仅仅只发挥其教书的作用,更要体现其育人价值,而家校共育是更好实现学校育人目的、改善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开设家长课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实现家校共育,改善校园欺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