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几个月,终于见着阳光了。广州率先响亮喊出“解封”防疫措施,不必进行全员核酸,全国各地纷纷跟进,一时间,核酸检测行业凉了半截,股价也应声下跌。人们在热议解封之后的喜悦还没过夜,另一波却高潮袭来,那就是“囤药行动”,这一波不亚于囤菜现象。其中清热解毒的“连花清瘟胶囊”更是一药难求,普通大众到周边药店问及此药,工作人员直接秒回,没有。而费了牛劲儿购买的药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有的甚至超过两倍。大家都在问,这正常吗? 解封以前,药品像蔬菜包一样,属于保供服务的货品,商家不敢胡乱作为。如今,大门一开,药品价格直线上升,这不是苦了老百姓吗。对于此现象,监管部门有所察觉,浙江、四川、广东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和行业发出告诫,称要对违法线索加强调查,要求药品零售企业规范管理。 看问题和看病一样,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说得明白,也看得清楚。 药品价格为何会上涨,是原材料贵了吗?法际社搜索调查一番,发现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为连翘和金银花。目前,连翘的价格一公斤涨了约15元左右,药都亳州的板蓝根、连翘最新报价较上周上涨4.55%,黄连最新报价较上周涨6.38%,金银花基准价为一公斤为140元,与12月初基本持平。单从中药原材料的价格来看,属于正常市场价。从这里可以看出,连花清瘟胶囊的涨价和原材料关系不大。 我们知道,药品在市场上流通,可能称为商品,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两个,生产成本和利润。原材料的价格起伏不大,那这个涨价的根本就出在制药公司上。 市场是商品价格的晴雨表,人们对疫情的恐慌心理造成对解毒药品的信任感空前高涨。于是,某一种药就似乎成了 “神药”,吃了以后百毒不侵,再加上别有用心者的传言谣言,就导致市场走向出现偏差,显著特征就是一个,求大于供,这当然也是成本的一方面,工厂的流水线不变,需求量增大,就把这个药的生产周期变得紧张,自然价格就会有所提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波的背后是一个行业的突然暴涨。这一点如全员核酸检测时,相关行业的发展就像插上翅膀一样,疯狂生长,每天几亿的核酸量让它们赚得嘴都合不拢。期间出现的种种违规问题充分说明,这次的“囤药”涨价同样如此,老百姓在疯狂购药的同时,人们几个月都不上班的 “库存的银子” 又一次被疯狂收割。 药品价格猛涨,难道不能管吗?这个当然可以管,商品价格有一个合理的范围。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由物价局和市场监督部门协调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民法典》以及《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 市场流通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可以自主定价权,依法合规经营,开展公平有序市场竞争。如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谣言的,就涉嫌违法违规,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的处罚方式,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如有价格欺诈行为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如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行为的,最高可处300万元的罚款;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最高可处500万元的罚款。 其实,冷静一下,从连花清瘟单品到其它的清热解毒药品,很大程度都是听某某专家的一席之言便盲目跟风。试想,如果一吃就有奇效,全国如此兴师动众地做检测、建方舱、搞研发岂不是毫无意义吗。但风起了,人的大脑就容易犯晕。前些年的“非典”就曾有过此现象,这么多年过去,社会进步了,但人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在各地封控期间,关于阳性的谣言此起彼伏,民众乱发,官方辟谣,这似乎成了一道社会治理的 “ 牛皮癣 ”,沾上了就难以除根,对事件没有正确的科学判断,愚昧跟风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连花清瘟是一种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同一类药物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减少病情恶化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只对这一种夸大其词。大家知道,中国的中医中药博大精深,难道其它同类药品就成了摆设吗,显然不是,想想都觉得是痴人说梦。 近期,又有厂家发明了一种口罩,声称含有连花清瘟的口罩,真不知道是抹了多少连翘和薄荷醇成分,效果直接PK专业的N95口罩。难道闻一闻就能精神焕发,吃一次就能百病消灾,药是治病的,不是儿戏,这样的误导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再大的事件都有一个根。看不到根就如同盲人摸象。三年疫情的困难民众应该有点进步,病毒没什么可怕,积极应对,科学防疫,但可怕的是让别人的言语和行动任意摆布的“墙头草”行为,什么对,什么不对,缺乏判断力。这是一个法治普众意识,这是需要社会根治的大病。 最后用一句电影的台词结稿,“ 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 ( 文/ 老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