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销售人员说的话,很多销售人员自己都不知道产品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市面上产品实在太多,我只能举几个主流例子进行分析,希望在思路上给大家一定启发。
例一:P2P平台一般P2P平台的固定收益比较高,所以大家也比较感兴趣。目前主流的P2P平台为了满足高收益,主要资金投向是固定资产项目和小额贷款。
1.固定资产项目 投入固定资产或者项目的产品风险比较高,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往往会包装这个项目有多好,不要信这个,明白是个投资周期很长的固定资产项目就可以了。这种项目变现能力非常差,是一种典型的短债长投。简单说就是,可能你的钱,只是换来一个房本的抵押,即使账面不亏钱,出了事也要走大量的法律程序完成兑付,周期长,平台也很容易出现兑付问题。在我看来,这种理财产品应该尽量规避,容易突然死亡,除非你确认这个平台实力非常强大,自身能保证兑付。 2.小额贷 小额贷的模式,就是把钱分散的借给很多人,这种方式不容易出现突然死亡,一般来说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亡,之前往往能看到一定迹象。因为这种模式本身坏账率不会低,他们的现金流往往通过小额贷自身的高利息来弥补。一开始,这个平台会有随存随取的高收益产品建立资金池,但是它之后会逐步推出加息式的长周期产品,你也会发现你随存随取的高收益产品就会出现限额,平台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大部分人买锁定期长的产品。当你发现前者出现了很难买到的情况,跑路吧,大概率是快不行了。
例子二:银行保本理财银行保本理财本质是一种高息揽储,但是模式还是比较成熟,大部分是债券型投资。主要风险,来自于有些产品是打着保本理财的名义,私下通过银行渠道发的高风险产品。 这个问题民生银行就出现过,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发行的主体是不是银行。除此之外,比较大的风险就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了,还有之后保本理财会变成净值模式,也就是不再刚兑收益。大家能拿到的收益也许没有承诺的那么高。
例子三:私募、公募权益类产品1.私募基金 对于私募产品来说,主要因素是产品经理风格和能力,净值是个很强的参考标准。但是如何做到的往往更重要。比如私募行业总是会想办法搞出一个明星产品,甚至用几个产品去烘托一个产品的模式,本质上不是靠市场挣钱,就是打个广告。碰到这种最好看看全部产品的表现而不是单一产品。还有那种靠一笔资金去烘托好几个小产品,集体做广告的模式。 这种就要关注这个产品是不是规模比较小,不足以说明问题。还有模式适用资金量的问题,很多模式钱多了收益率就会大幅下滑。 很多量化产品,本身是基于博弈开发,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或者体量变大很容易产生收益下滑。也就是净值以外,大家还要看看收益是通过投资哪些品种做出来的,这些品种是否具备盈利兑现的能力,模式本身是否具备持续性。风格也是一个参考标准,趋势流,价值流等等很多流派。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模式会胜出。这方面主要还是看他的风格是不是满足你的风险收益需求。至于能力和人品,就属于玄学范畴了,不熟悉你应该很难判断。最保险的还是有很多产品,可见投资期限净值相对比较稳定的。当然这种基金经理年纪都比较大,产品规模也大,风格往往偏于中庸,当然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选这种保险一点。找我这种小年轻可见净值年限短,资金量小风格过于鲜明,风险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比较大。 说完这个感觉很心酸,不过事实如此。 2.公募基金 至于公募产品,由于决策体制摆在那,除去比较强势的风格鲜明的几个大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基金经理往往不如选择投资行业和偏好。每年表现好的一般都是当年这个行业表现比较厉害的那些。买公募产品约等于买市场整体或者买某个行业整体,切忌不要跟风收益率就可以了。因为大部分公募产品本身不是被动投资,就是在跟风。 最后说说国内哪些理财产品,投资方式比较看好? 当然这个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对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的需求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投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创新尝试往往都不成熟,容易带来不小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