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推动法治宣传进机关、入学校、下厂矿、到乡村,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服务群众更“聚人气”,普治并举“大普法”格局初步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广大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明显增强。 找准了群众在法治方面的需求“痒点”,就能在内容和方式上,更好地用准普法“挠头”。要将普法真正走到基层、走进群众,关键在于要让群众切实体会普法价值,感受到知法、懂法带来的实用性。“以前宣讲法律,大家积极性不高,现在都主动关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来自边境农村地区老支书的感慨,直观地表明提升普法受众的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基层普法的精准性。比如在农村地区,涉及到土地承包权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外出务工人员享用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内容,就和广大村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在普法内容上接准了“地气”,就能通过普法宣传给农村群众送去实用、管用的法理“干货”。 普法宣传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将法治意识和理念输入到受众脑中,通过不断增强受众的法理常识,让其逐渐养成遇事找法、办事用法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形式上、普法渠道上做到了真正“接地气”,普法工作才不是“白忙活”。近年来,为了适应流动群体增多、手机等移动终端运用量增大等情况,不少地方尝试将普法宣传从现场搬到了线上,将传统的“面对面”转换为互联网交流“键对键”,探索出不少创新的普法形式。但是,在运用现在技术提升普法形式效率与“颜值”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有些传统的普法方法不能丢。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群体、比如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传统的、甚至是“老土”的普法形式还真管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好普法工作,目的不在于普法过程本身;我们对普法成效的良好愿景,是要把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作为一项实打实的“工具”,面对面地交到公众手里,并且手把手地教会其运用。如何才能更快了解一个“工具”、关键时候可以运用上这个“工具”?关键在于经常地使用。一方面,是在对群众的普法过程中,可以多用内容、程序相近的案例,通过“以案说法”增强普法受众的代入感,让他们在“观摩”真人真事当中收获法理启迪。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改善法治服务环境,让基层群众在关键时刻能够便捷地找得到、用得上法律服务渠道,从而真心实意地知法信法、守法用法。 群众法治素养水平的变化,是标识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重要参照。强调普法过程“接地气”,就是既要充分尊重群众主观意愿,又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质的法治服务产品送到群众手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恪守“为人民服务”宗旨,以解决人民群众所盼、所急、所想问题为普法目标,就能让普法活动更“接地气”、成就普治并举“大普法”格局。 法务代理、法律服务、法治维权 优选大同法制网(www.dtfz.net) 线索热线:13015398243 |